11月30日,冬天的夜晚,空中飘散着零星的雨点,一群热爱诗歌、热爱写作的作家、老师和学生齐聚在苏州东太湖边的上书洲书院,聆听了一场诗人思不群带来的《另一个世界的访客》分享会,围绕诗集《分身术》沐浴了一场诗歌文学的洗礼。
全场座无虚席,由作家、吴中区作协主席葛芳老师主持,有来自文学界的著名诗人、小说家、评论家,以及高校老师,当然还少不了我们天堂鸟一群可爱的小作家们。
此次分享会分为三个环节,先由诗人思不群老师介绍《分身术》这本诗集的创作过程及经历感悟,接着是其他作家、诗人之间的互动分享,最后由学生提出与诗歌创作相关的疑问。
1
诗人 长岛
2
散文家 叶梓
3
吴江作协主席 周浩锋
4
散文家 徐建明
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、散文家徐建明老师重点谈到“语文学习中如何去鉴赏诗歌”,他认为,诗歌是有逻辑的,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是有逻辑的。
例如诗集中的一篇《漫步宝带桥》,“宝带桥,你五十三行的诗篇,在运河上沉浮。来来往往的船只,和天宝年间的月亮,也在沉浮。”这其中是诗歌的一种穿越,一种虚和实的结合。“五十三孔,仿佛五十三参。浮屠塔,航标灯,我们已很难分清哪一个更能指明方向”,“浮屠塔”象征着内心深处的挺进,也许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上每挺进一步,意义必将非凡。
5
诗人 苏野
在具体谈到《鲁迅虚拟》这篇诗当时创作的思路和心境时,思不群老师分享到,他很喜欢鲁迅这个人物,虽然在外界眼里看来鲁迅是严厉的人,但在他写到温情的内容时又表现出很温暖的一面,鲁迅其他的作品里也有很好玩有意思的内容,因而《鲁迅虚拟》是一种拼贴,将每一种印象拼贴在一起形成长的句式,继而造成一种快、峻急的效果,与鲁迅的气质是暗合的。
雨夜谈诗歌,如此雅致的氛围,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。学生们也目不转睛地听着各个作家老师们的分享,并做好笔记,受益匪浅。现场也有不少学生对于诗歌写作提出了自己的困惑。
李欣桐:写诗歌是一气呵成写完还是慢下来去写呢?
思不群老师:诗歌是讲究一种气息的,可以一气呵成去写下来,但诗歌内含逻辑,包括情感的转折、递进,具体写作时又可以用技术性的处理去衔接上,使其“慢”下来。
徐欣雨:《姑苏慢》开头是“慢”字,姑苏讲究慢生活,为什么以“慢”这个字作为开头?
思不群老师:“慢”相当于一个发端,就像跑步时的起跑器,作为诗歌起跑,“慢”这个字可以作为推动诗歌往前走的一个手段。
金旻哲:作家车前子曾说,写诗与烧菜有相似之处。我认为分身术就像是烧菜煮饭,其中掺点麦子,慢慢地去烧。一个分身,要将其他分身拆掉,只剩下一个纯澈的分身。
有很多诗人,写完诗都会不记得?既然记不得,为什么会记不得?
思不群老师:诗歌在写的时候,会经历很多次的修改,修改后再回想的时候,有很多就会记不太清了,但在斟酌字句的时候,其过程是很微妙的。
陶思睿:叙事诗、写景诗、抒情诗等等,这些诗之间有什么联系?
思不群老师:好的诗歌不管是叙事、抒情还是说理,都有很抓人的东西在其中,就像你走着走着被一块石头绊住一样,你会被诗歌中的某个词绊住,好诗大体上都有这样的表现。
郎朗:古代诗歌很注重押韵,为什么现代诗歌有的就不注重押韵了呢?
思不群老师:我们常说的古诗严格讲叫近体诗,古代诗的押韵是有一段历史过程的,宋词对格律的要求就很放松,再到元曲就出现了口语化的表达,到明清,诗歌也逐渐淡出文学的主流。随着文学上的变革,文学的自由化是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,从格律的放松到白话文一步一步的放松。现代诗一般不追求押韵,但不押韵不代表没有音韵性,优秀的诗歌即使不押韵,但更追求音韵以及更注重节奏感。
签名合影留念
在热烈的互动讨论中,不知不觉分享会也到了尾声。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,若有所思,感慨颇深。希望这场与冬雨邂逅的浪漫诗歌分享会,能打开同学们心中又一扇通往文学殿堂之窗。
书洲冬雨夜,诗意潺湲间,真好。
END
图文编辑丨常 玉
审核校对丨葛 芳